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若干问题探讨/潘勇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8 08:36:55  浏览:962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监视居住是我国独有的刑事司法强制措施,1979年刑诉法确立,经过1996年和2012年两次大的修改,日渐完善。尤其是这次修改对监视居住做了许多细化,我们认为这一做法是具有现实重大意义的,但也带来了新的适用问题。笔者根据反贪办案实践,认为在今后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宜从以下方面把握。

  一、适用条件

  1.无固定住处或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业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且满足逮捕条件,具有下列情形的:(1)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3)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4)因为案件的特殊情况或者办理案件的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更为适宜的;(5)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的。这一条大部分款项基本无歧义,但“因为办案的特殊情况或者办理案件的需要”规定的有些宽泛,笔者认为把这类情形限定在下述方面较为妥当:(1)跨区域交办案件;(2)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以此为条件配合办案的;(3)能够节省司法资源的。只有严格限定情形,才能防止司法实践中对这项措施的滥用而导致侵害人权的现象发生,同时也是办案规范化和实现程序正义的需要。

  2.符合取保候审条件,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提出保证人,也不交纳保证金,且无固定住处或是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的。我们认为,“不能提出保证人”应该理解为不能提出符合条件的保证人和符合条件的保证人不愿保证的情形;“不交纳保证金”应该包括拒绝交纳保证金和交纳的保证金不足的情形。这里做法定范围内的扩大解释是符合司法实践的。

  二、执行场所

  1.“无固定住处”的理解问题,即什么情况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视为“无固定住处”。《现代汉语词典》对下列名词的解释:“固定”指不变动或不移动(跟“流动”相对);“住处”指居住的处所或栖身之所;“居所”用英语说就是"temporary living place"即临时居住的地方。我国刑诉法规定“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六个月以内的都应该是临时居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条规定: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9条规定:公民离开住所地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为经常居住地。但住医院治病的除外。综上,我们认为“固定住处”是指自然人六个月以上不间断生活起居的栖身之所,公共场所除外。以六个月为限是因为“固定住处”不同与民事法律规定的“经常居住地”,而应与刑事法律规定的“居所”的时间范围相对应。

  2.指定的“居所”建筑、使用和管理问题。根据修改后的刑诉法规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不得在羁押场所、专门的办案场所执行。我们认为,这里的“居所”适宜通过下列方式解决:一是由办案机关各自建筑、使用和管理“居所”;二是“居所”由省级办案机关统一规划、选址和建筑,并委托个案办案机关或“居所”所在地本系统机关使用和管理;三是“居所”基础设施完整,监视设备齐全,符合生活条件,距离城区适当(参考值为3公里);四是“居所”所需经费由国家财政专项办案经费支持,人员由办案机关自行解决。

  三、监视方式

  修改后的刑诉法第76条规定“可以采取电子监控、不定期检查等监视方法……侦查期间,可以对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通信进行监控”,这里列举了几种监视方式,但也存在模糊之处,这里的“等监视方法”宜进一步明确,否则可能会造成其他非法方式的滥用,却因法律规定不完善而损害当事人人权。修改后的刑诉法的一大亮点是细化了技侦措施,“人民检察院在立案后,对于重大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按照规定交有关机关执行。”笔者认为,监视方法和技侦措施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方面要分两种情况:(1)“一般无固定住处类”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只能使用法定的电子监控、不定期检查、通信监控三种监视方法;(2)“法定经批准类”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可以使用技侦措施。同时,修改后的刑诉法没有规定什么属于技术侦查措施,这也造成了潜在的漏洞,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解释来明确。

  四、其他方面

  1.“特别重大贿赂犯罪”释义。参照刑法关于贪污犯罪定罪处刑标准、高检院《关于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立案侦查中若干数额、数量标准的规定(试行)》以及贵州省有关贪污贿赂案件备案规定等规范性法律文件规定以及高检院有关意见,笔者认为,“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界定:(1)根据不同贿赂犯罪罪名,以涉案金额为标准宜为,个人受贿20万元以上,个人行贿50万元以上,其他贿赂犯罪100万元以上;(2)以身份为标准宜为,党政机关、重要职权部门的实职县处级以上干部;(3)以涉案人数为标准宜为,5人以上;(4)其他在一个市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2.“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释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同居人有老弱病残孕的;(2)同居人系同案犯的;(3)同居人有包庇隐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为的;(4)犯罪嫌疑人可能潜逃、串供或者隐匿、毁灭证据、转移赃款赃物的;(5)同案犯未控制的或其他涉案人员为被采取强制措施的;(6)固定住处不便于采取科技手段监视的;(7)跨区域案件,需要异地监视的。

  3.执行机关相关问题释义。修改后的刑诉法第72条规定“监视居住有公安机关执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室原副主任黄太云在谈及此条款起草时讲到,“实践中决定机关对案件情况更为了解,在监视居住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会见、通信、人身控制等方面的要求更为具体明确,由公安机关执行易因不了解有关情况而出现问题。但考虑到监视居住的执行主要在基层,而公安的派出机构一直设到社区一级。因此,还是维持了"监视居住由公安机关执行"的规定。”可以看出立法机关的本意对于“监视居住执行机关由决定机关协助参与执行”并未持否定态度。笔者认为,司法实践中尤其是对于指定居所的监视居住完全可以由决定机关协助参与执行,既符合立法原毅和修改后刑诉法第7条关于办案机关互相配合的规定,也有利于侦破案件,节约司法资源。


  (作者单位:贵州省安顺市人民检察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广州市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管理规定

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号


  《广州市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管理规定》已经市政府第12届12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市长  张广宁
二○○七年三月一日


广州市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管理,提高城市应急指挥响应和城市管理能力,保障公共安全,根据《广东省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公共安全视频系统,是指在涉及公共安全的场所或者区域,采用技术设备进行视频信息采集、传输、显示和存储的综合系统。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规划、建设、使用、维护和管理行为,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 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建设和管理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类出资、统筹建设、属地管理原则。

第五条 市公安机关负责本市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区、县级市公安机关负责本辖区内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具体管理工作。

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资源整合共享。

规划、建设、市政园林、国土房管、质监、交通、工商、城管、安监、水利等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做好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六条 涉及公共安全的下列场所或者区域应当建设公共安全视频系统:

(一)武器、弹药及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物品、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储存或者经营场所;

(二)机场、港口、火车站、码头、停车场、客货运站场和枢纽公交站的重要部位;

(三)高速公路、城市快速干线、城市主干线、中心区内各主要路口、城市各出入口、辖内珠江主航道、人行天桥、大型桥梁、隧道等重要交通设施的重要部位;

(四)地铁营运线各站出入口、站台通道、旅客列车、地下商场等重要部位,公共汽车、电车、客运船舶等大型公共交通运输工具的重要部位;

(五)各级党政机关的重要部位和出入口;

(六)国家重点科研机构,集中存放重要档案资料的馆、库;

(七)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集中陈列、存放重要文物、资料和贵重物品的场所,各级文物古迹、近现代保护建筑的重要部位;

(八)金库,货币、有价证券、票据的制造或者集中存放场所,票据、货币押运车辆,金融机构的营业场所和金融信息的运行、储存场所;

(九)广播、电视、报社、电信、邮政、公众信息网络以及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等单位的要害部位或者场所;

(十)公园、会议中心、体育场馆、医院、学校、住宅区、商业街、大型农贸市场等公众活动和聚集场所的重要部位,酒店(宾馆)、餐饮、娱乐场所、办公楼的大堂出入口、电梯和其他主要通道等;

(十一)建筑工地、城市重要景观、大型地下空间等城建设施的重要部位;

(十二)江河堤防、水库、人工湖、重点防洪排涝区域及其他重要水利工程设施;

(十三)其他需要建设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场所或区域。

禁止在卫生间、浴室、更衣室、酒店(宾馆) 客房和员工、学生宿舍等涉及公民隐私的场所或者区域安装视频监控系统或者设施、设备。

第七条 本规定第六条规定的场所、区域的所有权人或者管理者、经营者应当按照统一规划,遵循统一技术规范,建设责任范围内的公共安全视频系统。所有权人与管理者、经营者可以以协议的方式明确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责任。

依照本规定应当建设公共安全视频系统但尚未建设的,应当依附现有建筑物或者管线进行建设。

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编制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建设规划,制定有关技术规范。

第八条 本规定第六条规定的场所或者区域,属于《广东省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规定范围的,其公共安全视频系统工程项目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向公安机关申报方案审核、系统检测和竣工验收。

不属于《广东省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规定范围的,建设单位应当提交公共安全视频系统建设方案、系统检测和竣工验收的有关材料,报所在地的区、县级市公安机关备案。

第九条 各级政府财政投资建设的公共安全视频系统工程项目,应当按照同级信息化项目的规划、审核、招投标和验收程序办理。

第十条 本规定第六条规定的场所或者区域新建、改建、扩建时,与之相配套的公共安全视频系统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使用。公共安全视频系统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建筑工程不得投入使用。

室外公共安全视频系统建设涉及建筑附属构筑物的设计与建设的,应当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对依照本规定第六条应当配套建设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建设项目进行规划审查时,应当提出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规划设计要求。

第十一条 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秘密的视频系统建设,依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安装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固定场所,应当在监控区域设置明显标志。

第十三条 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设计、施工、维护单位应当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应资质。

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适用产品应当取得安全技术防范产品登记批准书或者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或者通过安全生产产品认证。进口产品应当出具海关、商检部门或者国家法定机构的合法证明,并符合本市公共安全视频系统标准规范。

第三章 应用与管理

第十四条 公共安全视频系统应当按照安全等级进行管理,分级分权限接入公共安全、城市管理和应急指挥系统,或者预留接口与公共安全、城市管理和应急指挥系统互联互通。

分级权限的设定由市公安机关会同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国家安全机关另行制定。

第十五条 禁止盗窃、损毁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设施、设备,或者故意设置障碍,影响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正常运行。

第十六条 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建设、管理或者使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严格管理公共安全视频系统采集的图像信息,依法按程序查看、复制和使用信息,不得删改、破坏视频信息原始数据记录,或者随意传播、复制或者用于个人目的、商业目的的查询、使用。

第十七条 公安机关应当定期开展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监督检查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或者阻挠。

第十八条 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因执法工作需要,可以无偿调取、复制或者查看公共安全视频系统图像信息,必要时可以临时接管公共安全视频系统控制权。

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公共安全事件时,其他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无偿调取、复制或者查看公共安全视频系统图像信息。

因执法原因而调整、改造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给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建设、管理或者使用单位造成损失或者额外开支的,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给予相应补偿。

第十九条 行政执法人员根据本规定第十八条的规定需要调取、查看或者复制公共安全视频系统图像信息和相关资料的,应当出示执法单位介绍信函和执法证件。不出示介绍信函和执法证件的,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建设、管理或者使用单位有权拒绝。

第二十条 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建设、管理或者使用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值班监看、资料管理、安全管理和维护保养制度,根据监控区域范围的大小和重要程度配备相应数量的专职人员监看和管理,确保视频系统正常运行。

第二十一条 设有视频监控室的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建设、管理或者使用单位,应当派员值守,实时监看,对视频信息的录制、使用和去向情况进行登记,遇到可疑情况,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视频信息的有效存储期不得少于十五日,法律、法规、规章或者行政规范性文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二条 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建设、管理或者使用单位,应当定期检查视频系统的前端设备、信号传输和网络传输线路以及存储设备的运行情况,确保视频系统有效运行,不得擅自改变视频系统的设施、设备的位置和用途;如确有必要改变的,应当经公安机关核准或者备案。

第二十三条 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监看和管理人员应当经过培训。

培训工作由市公安机关负责组织。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一款,应当建设公共安全视频系统而不建设,或者不按照标准、规范建设的, 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处一千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属于《广东省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规定范围的,由公安机关依照《广东省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处罚。

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二款,在涉及公民隐私的场所或者区域安装视频监控系统或者设施、设备的, 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第八条第一款、第十条第一款,公共安全视频系统建设方案未经核准,或者公共安全视频系统未经验收合格而投入使用的,由公安机关依照《广东省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规定第八条第二款,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竣工验收后不报送公安机关备案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三条第一款,不具备相应资质承接公共安全视频系统设计、施工和维护业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广东省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的规定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五条,盗窃、损毁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设施、设备的, 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故意设置障碍,影响公共安全视频系统正常运行的, 由公安机关依照《广东省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的规定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公安机关依照《广东省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的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对单位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一)不按规定使用视频系统的;

(二)不按规定记录、存储视频信息的;

(三)擅自改变视频系统设备、设施的位置和用途的;

(四)删改、破坏视频资料原始数据记录的;

(五)擅自复制、提供、传播视频信息的;

(六)不配合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或者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法查询、调用和联网使用的。

第二十九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公共安全视频系统建设管理职责的,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追究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财政部关于下发《2000年国有建设单位决算报表》的通知

财政部


财政部关于下发《2000年国有建设单位决算报表》的通知
财政部




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党中央有关部门,中央直管企业集团,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上海、青岛、厦门、深圳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为了做好2000年度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决算报表工作,及时掌握国有建设单位财务状况、资金使用效果等基础情况,我们根据《基本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制定了《2000年国有建设单位决算报表》,现印发给你们,并将报表编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00年国有建设单位决算报表》的汇编范围是:实行独立核算的国有建设单位。包括:当年安排基本建设投资,当年虽未安排投资但有在建工程、停缓建项目和资产已交付使用但未办理竣工决算项目的建设单位。但不包括经各级财政部门批准实行基本建设财务和企业财务并
轨的单位。
二、本套报表按照各建设单位的隶属关系上报、汇总,即:中央建设单位由国务院各部门(单位)负责编制、汇总,经审核后上报财政部审核批复;地方建设单位由同级主管部门审查汇总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和有关国资部门负
责将本地区的会计决算报表汇总上报财政部;中央和地方拼盘建设项目,按照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比例分别报中央主管部门和地方同级主管部门(同级财政)。
三、各地区、各部门及各建设单位要在做好建设单位资金清理、账务核实的基础上,认真编制决算报表,保证数据准确、真实、可靠和合法,并按规定认真做好决算报表录入、审核、汇总及上报等工作。
四、需分户编制、录入本套报表的基本单位为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的建设单位和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企业。
五、各地区、各部门应将审核无误的决算报表及报表附注、汇总及分户数据软盘,于2001年3月31日前一式两份上报财政部(中央单位分别报统计评价司一份和相关业务司一份)。各地区、各部门决算汇总报表以万元为单位上报,分户数据以元为单位上报,报表附注应对年度基
本建设财务的全面状况做详细说明,特别是对国债专项资金的到位、使用情况做重点说明。
六、凡经财政部审核批准,基建财务与企业财务已经并轨的建设单位,应按照《关于印发〈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补充规定〉和〈企业基建业务有关会计处理办法〉的通知》(财会字〔1998〕17号)规定的报表格式,由各地区、各部门审核汇总后作基建附表上报财政部。
七、《2000年国有建设单位决算报表》的“数据处理软件”将另行下发。
各级财政部门和各中央部门(单位)要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所属的建设单位决算报表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认真做好2000年国有建设单位决算报表的布置、汇总、上报工作。

附件一:

---------------------------------------------------
| |
| 2000年国有建设单位决算报表 |
| |
| |
| (单位公章) |
| 单位名称:____________ |
| |
| 财务负责人:___________ |
| |
| 填 表 人:___________ |
| |
| 电话号码:____________ |
| |
| 报送日期: 2001年__月__日 |
| |
| |
| |
|-------------------------------------------------|

|单位统一代码 | |
| |单位性质:1.行政 2.事业 3.企业 □ |
|(各级技术监督局核发) □□□□□□□□□ | |
|------------------------|------------------------|
|隶属关系: □□□□□□—□□□ | |
| |所在地区:(国家标准:行政区划代码)□□□□□□|
| (国家标准:行政隶属关系代码—部门标识代码)| |
|------------------------|------------------------|
|报表类型 0.单户 □ |备用码 □□□□□□|
---------------------------------------------------

资金平衡表
财建01表
编制单位: 2000年12月31日 单位:元
-----------------------------------------------------
| 资金占用 |行次|年初数|年末数| 资金来源 |行次|年末数|
|----------------|--|---|---|----------------|--|---|
|一、基本建设支出合计 |1 | * | |一、基建拨款合计 |39| |
|----------------|--|---|---|----------------|--|---|
|(一)交付使用资产 |2 | * | |(一)以前年度拨款 |40| |
|----------------|--|---|---|----------------|--|---|
|1.固定资产 |3 | * | |(二)本年预算拨款 |41| |
|----------------|--|---|---|----------------|--|---|
|2.流动资产 |4 | * | |(三)本年基建基金拨款 |42| |
|----------------|--|---|---|----------------|--|---|
|3.无形资产 |5 | * | |(四)本年进口设备转账拨款 |43| |
|----------------|--|---|---|----------------|--|---|
|4.递延资产 |6 | * | |(五)本年器材转账拨款 |44| |
|----------------|--|---|---|----------------|--|---|
|(二)待核销基建支出 |7 | * | |(六)本年煤代油专用基金拨款 |45| |
|----------------|--|---|---|----------------|--|---|
|(三)转出投资 |8 | * | |(七)本年自筹资金拨款 |46| |
|----------------|--|---|---|----------------|--|---|
|(四)在建工程 |9 | | |(八)本年国债专项资金补助 |47| |
|----------------|--|---|---|----------------|--|---|

|1.建筑安装工程投资 |10| | |(九)本年专项建设基金拨款 |48| |
|----------------|--|---|---|----------------|--|---|
|2.设备投资 |11| | |(十)本年维护费拨款 |49| |
|----------------|--|---|---|----------------|--|---|
|3.待摊投资 |12| | |(十一)本年其他拨款 |50| |
|----------------|--|---|---|----------------|--|---|
|4.其他投资 |13| | |(十二)待转自筹资金拨款 |51| |
|----------------|--|---|---|----------------|--|---|
|二、应收生产单位投资借款 |14| | |(十三)预收下年度预算拨款 |52| |
|----------------|--|---|---|----------------|--|---|
|三、器材 |15| | |(十四)本年交回结余资金 |53| |
|----------------|--|---|---|----------------|--|---|
| 其中:待处理器材损失 |16| | |二、项目资本 |54| |
|----------------|--|---|---|----------------|--|---|
|四、货币资金合计 |17| * | |三、项目资本公积 |55| |
|----------------|--|---|---|----------------|--|---|
| 其中:银行存款 |18| * | |四、基建借款 |56| |
|----------------|--|---|---|----------------|--|---|

|五、预付及应收款合计 |19| * | | 其中:基建投资借款 |57| |
|----------------|--|---|---|----------------|--|---|
|1.预付备料款 |20| * | | 其中:国债转贷资金 |58| |
|----------------|--|---|---|----------------|--|---|
|2.预付工程款 |21| * | |五、企业债券资金 |59| |
|----------------|--|---|---|----------------|--|---|
|3.预付大型设备款 |22| * | |六、待冲基建支出 |60| |
|----------------|--|---|---|----------------|--|---|
|4.应收有偿调出器材及工程款 |23| * | |七、应付款合计 |61| |
|----------------|--|---|---|----------------|--|---|
|5.应收票据 |24| * | |(一)应付器材款 |62| |
|----------------|--|---|---|----------------|--|---|
|6.其他应收款 |25| * | |(二)应付工程款 |63| |
|----------------|--|---|---|----------------|--|---|
|六、有价证券 |26| * | |(三)应付有偿调入器材及工程款 |64| |
|----------------|--|---|---|----------------|--|---|

|七、固定资产合计 |27| * | |(四)应付票据 |65| |
|----------------|--|---|---|----------------|--|---|
| 固定资产原价 |28| * | |(五)应付工资 |66| |
|----------------|--|---|---|----------------|--|---|
| 减:累计折旧 |29| * | |(六)应付福利费 |67| |
|----------------|--|---|---|----------------|--|---|
| 固定资产净值 |30| * | |(七)其他应付款 |68| |
|----------------|--|---|---|----------------|--|---|
| 固定资产清理 |31| * | |八、未缴款合计 |69| |
|----------------|--|---|---|----------------|--|---|
| 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 |32| * | |(一)未缴税金 |70| |
|----------------|--|---|---|----------------|--|---|
| |33| | |(二)未缴基建收入 |71| |
|----------------|--|---|---|----------------|--|---|
| |34| | |(三)未缴基建包干结余 |72| |
|----------------|--|---|---|----------------|--|---|
| |35| | |(四)其他未缴款 |73| |
|----------------|--|---|---|----------------|--|---|
| |36| | |九、上级拨入资金 |74| |
|----------------|--|---|---|----------------|--|---|
| |37| | |十、留成收入 |75| |
|----------------|--|---|---|----------------|--|---|
| 资金占用合计 |38| | | 资金来源合计 |76| |
-----------------------------------------------------

基建投资表
财建02表
编制单位: 2000年12月31日 单位:元
-------------------------------------------------------
| | | | 基建投资拨借款 | 基本建设支出
| | | |---------------------------|------------------
| | | | | 其中 | | 已移交资产 | |
|建设|开工|概| |------------------------| |-----------| |
|项目| |算|累计|国家拨款 | | | |基建投资借款| | | | | | |在建|
|名称|日期|数| |-----|单位|国家|法人|------|企业| |固定|流动|无形|递形| |
| | | | |小|国债专| | | | |国债转|债券|累计| | | | | |
| | | | | |项资金|拨款|资本|资本|小计| |资金| |资产|资产|资产|资产|工程|
| | | | |计|补 助| | | | |贷资金| | | | | | | |
|--|--|-|--|-|---|--|--|--|--|---|--|--|--|--|--|--|--|
| |1 |2|3 |4| 5 |6 |7 |8 |9 |10 |11|12|13|14|15|16|17|
|--|--|-|--|-|---|--|--|--|--|---|--|--|--|--|--|--|--|
|合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备 注 |
-----|-----|
| | | |
待核|转出|项目|项目|
销基| | | |
建支| | | |
出 |投资|性质|类型|
| | | |
| | | |
--|--|--|--|
18|19|20|21|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项目性质:1.新建 2.扩建 3.续建 4.其他
项目类型:1.经营性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 2.经营性项目(未实行项目法人制) 3.非经营性项目

待摊投资明细表
财建03表
编制单位: 2000年12月31日 单位:元
---------------------------------
| 项 目 | 行次 |本年数|累计数|
|------------------|----|---|---|
|1.建设单位管理费用 | 1 | | |
|------------------|----|---|---|
|2.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 | 2 | | |
|------------------|----|---|---|
|3.勘察设计费 | 3 | | |
|------------------|----|---|---|
|4.研究实验费 | 4 | | |
|------------------|----|---|---|
|5.可行性研究费 | 5 | | |
|------------------|----|---|---|
|6.临时设施费 | 6 | | |
|------------------|----|---|---|
|7.设备检验费 | 7 | | |
|------------------|----|---|---|
|8.延期付款利息 | 8 | | |
|------------------|----|---|---|
|9.负荷联合试车费 | 9 | | |
|------------------|----|---|---|

|10.包干结余 | 10 | | |
|------------------|----|---|---|
|11.坏账损失 | 11 | | |
|------------------|----|---|---|
|12.借款利息 | 12 | | |
|------------------|----|---|---|
| 其中:资金占用费 | 13 | | |
|------------------|----|---|---|
|13.减:财政贴息资金 | 14 | | |
|------------------|----|---|---|
|14.减:存款利息收入 | 15 | | |
|------------------|----|---|---|
|15.合同公证费及工程质量监测费 | 16 | | |
|------------------|----|---|---|
|16.企业债券利息 | 17 | | |
|------------------|----|---|---|
|17.土地使用税 | 18 | | |
|------------------|----|---|---|
|18.汇兑损益 | 19 | | |
|------------------|----|---|---|

|19.国外借款手续费及承诺费 | 20 | | |
|------------------|----|---|---|
|20.施工机构转移费 | 21 | | |
|------------------|----|---|---|
|21.报废工程损失 | 22 | | |
|------------------|----|---|---|
|22.耕地占用税 | 23 | | |
|------------------|----|---|---|
|23.土地复垦及补偿费 | 24 | | |
|------------------|----|---|---|
|24.投资方向调节税 | 25 | | |
|------------------|----|---|---|
|25.固定资产损失 | 26 | | |
|------------------|----|---|---|
|26.器材处理亏损 | 27 | | |
|------------------|----|---|---|
|27.设备盘亏及毁损 | 28 | | |
|------------------|----|---|---|
|28.调整器材调拨价格折价 | 29 | | |
|------------------|----|---|---|
|29.企业债券发行费 | 30 | | |
|------------------|----|---|---|
|30.其他待摊投资 | 31 | | |
|------------------|----|---|---|
|31.合计 | 32 | | |
|------------------|----|---|---|
|32.已摊销数 | 33 | | |
---------------------------------

基建借款情况表
财建04表
编制单位: 2000年12月31日 单位:元
-------------------------------------------------------------
| | |年初借|本年实际借款数|本年还款数|本年贷款转资本金数|本年豁免数|年末借|
| | | |-------|-----|---------|-----| |
| 借 款 种 类 |行次|款余额|本 金|利 息|本金|利息| 本金 | 利息 |本金|利息|款余额|
| | |---|---|---|--|--|----|----|--|--|---|
| | | 1 | 2 | 3 |4 |5 | 6 | 7 |8 |9 |10 |
|------------------|--|---|---|---|--|--|----|----|--|--|---|
|一、基建投资借款合计 |1 | | | | | | | | | | |
|------------------|--|---|---|---|--|--|----|----|--|--|---|
|(一)拨改贷投资借款 |2 | | | | | | | | | | |
|------------------|--|---|---|---|--|--|----|----|--|--|---|
|(二)国家开发银行投资借款 |3 | | | | | | | | | | |
|------------------|--|---|---|---|--|--|----|----|--|--|---|
| 其中:用软贷款安排的投资 |4 | | | | | | | | | | |
| 借款 | | | | | | | | | | | |
|------------------|--|---|---|---|--|--|----|----|--|--|---|
|(三)国家专业投资公司委托借款 |5 | | | | | | | | | | |
|------------------|--|---|---|---|--|--|----|----|--|--|---|
| 其中:基建基金委托借款 |6 | | | | | | | | | | |
|------------------|--|---|---|---|--|--|----|----|--|--|---|
| 其他委托借款 |7 | | | | | | | | | | |
|------------------|--|---|---|---|--|--|----|----|--|--|---|
|(四)部门统借基建基金借款 |8 | | | | | | | | | | |
|------------------|--|---|---|---|--|--|----|----|--|--|---|
|(五)部门基建基金借款 |9 | | | | | | | | | | |
|------------------|--|---|---|---|--|--|----|----|--|--|---|

|(六)国债转贷资金 |10| | | | | | | | | | |
|------------------|--|---|---|---|--|--|----|----|--|--|---|
|(七)特种拨改贷投资借款 |11| | | | | | | | | | |
|------------------|--|---|---|---|--|--|----|----|--|--|---|
|(八)商业银行投资借款 |12| | | | | | | | | | |
|------------------|--|---|---|---|--|--|----|----|--|--|---|
|(九)煤代油投资借款 |13| | | | | | | | | | |
|------------------|--|---|---|---|--|--|----|----|--|--|---|
|(十)停缓建维护费借款 |14| | | | | | | | | | |
|------------------|--|---|---|---|--|--|----|----|--|--|---|
|(十一)国外借款 |15| | | | | | | | | | |
|------------------|--|---|---|---|--|--|----|----|--|--|---|
|(十二)其他投资借款 |16| | | | | | | | | | |
|------------------|--|---|---|---|--|--|----|----|--|--|---|
|二、国内储备借款 |17| | | | | | | | | | |
|------------------|--|---|---|---|--|--|----|----|--|--|---|
| 其中:中央基建储备借款 |18| | | | | | | | | | |
|------------------|--|---|---|---|--|--|----|----|--|--|---|
|三、周转借款 |19| | | | | | | | | | |
|------------------|--|---|---|---|--|--|----|----|--|--|---|
|四、生产自立借款 |20| | | | | | | | | | |
|------------------|--|---|---|---|--|--|----|----|--|--|---|
| 合 计 |21| | | | | | | | | | |
-------------------------------------------------------------

主要指标表
财建05表
编制单位: 2000年12月31日 单位:元
------------------------------------
| 项 目 | 行次 | 金 额 |
|-----------------------|----|-----|
|一、汇编建设项目个数(个): | 1 | |
|-----------------------|----|-----|
|(一)经营性建设项目个数 | 2 | |
|-----------------------|----|-----|
| 其中: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的项目个数 | 3 | |
|-----------------------|----|-----|
|(二)非经营性建设项目 | 4 | |
|-----------------------|----|-----|
|二、基建计划执行情况: | 5 | * |
|-----------------------|----|-----|
|(一)本年基建计划投资数 | 6 | |
|-----------------------|----|-----|
|(二)本年基建实际支出数 | 7 | |
|-----------------------|----|-----|

|三、交付使用资产情况: | 8 | * |
|-----------------------|----|-----|
| 交付使用资产合计 | 9 | |
|-----------------------|----|-----|
| 其中:用基建拨款形成的交付使用资产 | 10 | |
|-----------------------|----|-----|
|四、基建结余资金: | 11 | * |
|-----------------------|----|-----|
|(一)年初结余资金 | 12 | |
|-----------------------|----|-----|
|(二)年末结余资金 | 13 | |
|-----------------------|----|-----|
|五、本年自筹基建资金: | 14 | |
|-----------------------|----|-----|
|(一)中央各部门自筹基建资金 | 15 | |
|-----------------------|----|-----|
|1.中央财政资金 | 16 | |
|-----------------------|----|-----|
|2.中央各部门预算外资金 | 17 | |
|-----------------------|----|-----|
|3.中央各部门自有资金 | 18 | |
|-----------------------|----|-----|
|(二)省自筹基建资金 | 19 | |
|-----------------------|----|-----|
|1.省级财政资金 | 20 | |
|-----------------------|----|-----|
| 其中:城建资金 | 21 | |
|-----------------------|----|-----|
| 环保资金 | 22 | |
|-----------------------|----|-----|

|2.省级各部门预算外资金 | 23 | |
|-----------------------|----|-----|
|3.省级各部门自有资金 | 24 | |
|-----------------------|----|-----|
|(三)省以下自筹资金 | 25 | |
|-----------------------|----|-----|
|1.省以下各级财政资金 | 26 | |
|-----------------------|----|-----|
|2.各部门预算外资金 | 27 | |
|-----------------------|----|-----|
|3.各部门自有资金 | 28 | |
|-----------------------|----|-----|
|(四)企业自筹基建资金 | 29 | |
|-----------------------|----|-----|
|(五)行政事业单位自筹基建资金 | 30 | |
|-----------------------|----|-----|

|六、本年其他基建资金: | 31 | |
|-----------------------|----|-----|
|(一)社会集资 | 32 | |
|-----------------------|----|-----|
|(二)个人资金 | 33 | |
|-----------------------|----|-----|
|(三)其他单位拨入资金 | 34 | |
|-----------------------|----|-----|
|(四)捐赠 | 35 | |
|-----------------------|----|-----|

|七、国有资产总额: | 36 | |
|-----------------------|----|-----|
|(一)累计基建拨款 | 37 | |
|-----------------------|----|-----|
|(二)国有项目资本 | 38 | |
|-----------------------|----|-----|
|(三)国有项目资本公积 | 39 | |
|-----------------------|----|-----|
|(四)国有投资形成的交付使用资产 | 40 | |
|-----------------------|----|-----|
|(五)国有投资形成待核销投资 | 41 | |
|-----------------------|----|-----|
|(六)国有投资形成的转出投资 | 42 | |
|-----------------------|----|-----|
|(七)上级拨入资金 | 43 | |
|-----------------------|----|-----|
|(八)国有留成收入 | 44 | |
------------------------------------

附件二:2000年国有建设单位决算报表编制说明
一、报表编制范围
本套报表适用于实行独立核算的国有建设单位。包括:当年安排基本建设投资,当年虽未安排投资但有在建工程、停缓建项目和资产已交付使用但未办理竣工决算项目的建设单位。凡经主管财政机关审核批准,基建财务与企业财务已经并轨的建设单位,不在本表编报范围。
二、报表封面
(一)封面内容
本套报表的封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主要反映基本建设单位会计决算报表负责人、编报人员情况;下半部分主要反映基本建设单位代码、性质、级次等信息。
(二)指标解释
1.单位名称:指主管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全称。
2.财务负责人:指主管建设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
3.填表人:指具体负责编制会计报表的人员。
4.电话号码:指建设单位财务机构所在地的电话号码。
5.报送日期:指报出报表的实际日期。
6.单位统一代码:指各建设单位按各级技术监督部门颁布核发的9位代码填列;如未领取统一代码的建设单位,根据《自编企业、单位临时代码规则》编制。
7.单位性质:指建设单位的性质,分别按行政、事业、企业选择填列。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的建设单位和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均以企业性质填列。
8.隶属关系:本码由“行政隶属关系代码”和“部门标识代码”两部分组成。具体填报方法如下:
(1)中央单位:前6个空格为零,后3个空格根据国家标准《中央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及其他机构名称代码》编制。
(2)地方单位:前6个空格根据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编制。具体编制方法:省级单位以行政区划代码的前2位数字后加4个零表示;地市级单位以行政区划代码前4位数字后加零表示;县级(及市辖区)单位以行政区划代码本身6位数字表示。后3个空格按照
单位财务或产权归口管理的部门、机构,比照国家标准《中央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及其他机构名称代码》填报。
9.所在地区:指建设单位实际所在地,根据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99)实际填列。
三、资金平衡表(财建01表)
(一)主要内容和编报方法
本表主要反映建设单位年末各种建设资金的来源、资金占用以及增减变动情况。有关项目“年初数”应根据待审查批复或已批复的上年度决算的“年末数”数字填列。
(二)主要指标解释
1.待核销基建支出:反映非经营性建设项目发生的江河清障、航道清淤、飞播造林、补助群众造林、水土保持、城市绿化、取消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费、项目报废等不能形成资产部分的投资支出。本项目根据“待核销基建支出”科目的年末余额填列。经营性项目不填该项目。
2.转出投资:反映非经营性项目为项目配套而建成的、产权不归本单位的专用设施的实际成本。本项目根据“转出投资”科目的年末余额填列。经营性项目不填该项目。
3.本年国债专项资金补助:反映建设单位本年收到由财政部门发行国债安排的专项资金补助。本项目根据“基建拨款——本年国债专项资金补助”科目的年末余额填列。
4.本年专项建设基金拨款:反映建设单位本年收到的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专项建设基金的拨款。本项目根据“基建拨款——本年专项建设基金拨款”科目的年末余额填列。
5.项目资本:反映管理经营性项目的建设单位取得的投资者投入的项目资本,分别按投资主体分为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和外商资本金等组成。本项目根据“项目资本”科目的年末余额填列。
6.项目资本公积:反映管理经营性项目的建设单位取得的项目资本公积,包括投资者实际缴付的出资额超过其注册的资本的差额、接受捐赠的财产等。本项目根据“项目资本公积”的年末余额填列。
7.基建投资借款:反映建设单位为完成基建计划按规定借入的各种投资借款的期末余额。根据“基建投资借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其中:国债转贷资金单独列示。
(三)表内平衡关系
1行=(2+7+8+9)行;2行=(3+4+5+6)行;9行=(10+11+12+13)行;15行≥16行;17行≥18行;19行=(20+21+22+23+24+25)行;27行=(30+31+32)行;30行=(28-29)行;38行=(1+14
+15+17+19+26+27)行;39行=(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行;56行≥57行;57行≥58行;61行=(62+63+64+65+66+67+68)行;69行=(70+71+72+73
)行;76行=(39+54+55+56+59+60+61+69+74+75)行=38行。
四、基建投资表(财建02表)
(一)本表内容
本表主要反映建设项目自开始建设到本年年末止累计拨入、借入的基本建设资金以及这些资金的使用情况。
本表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建设项目的概算数;第二部分反映自开始建设到年末止累计拨入、借入的基本建设投资数额;第三部分反映自开始建设到年末止累计发生的基本建设支出数额,包括累计已移交资产和在建工程等;第四部分反映建设项目性质和类型。
本表要求建设单位将管理的所有项目逐项填列,上报的数据软件中应包括所有分项内容,上报的报表只要求汇总表。
(二)主要指标解释
1.项目性质:按建设项目属于新建、扩建、续建或其他等类别分别填列。
2.项目类型:按项目属经营性还是非经营性填列,其中经营性项目分别按实行法人责任制和未实行法人责任制选择填列。
(三)表内和表间平衡关系
1.表内关系:3栏≥(4+6+7+8+9+11)栏;4栏≥5栏;12栏=(13+14+15+16+17+18+19)栏。
2.表间关系:(13+14+15+16)栏合计数≥01表2行;17栏合计数=01表9行年末数;18栏合计数≥01表7行;19栏合计数≥01表8行。
五、待摊投资明细表
(一)本表内容
本表反映建设单位发生的构成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并按规定分摊计入交付使用资产价值的各项费用支出的明细情况。表中宾栏的“本年数”栏按照待摊投资的各项目当年借方或贷方发生额分析填列;“累计数”栏按照各项目自项目开始建设起到本年末累计发生数填列。
(二)主要指标解释
1.借款利息:反映建设单位使用投资借款发生的借款利息。本项目应根据“待摊投资——借款利息”科目的本年发生额分析填列。其中,使用基建基金借款发生的资金占用费还应单独反映。
2.财政贴息资金:反映建设单位收到财政拨入的应冲减利息支出的贴息资金。本项目应根据“待摊投资——借款利息”科目的本年贷方发生额分析填列。
3.存款利息收入:反映建设单位将款项存入银行所实现的利息收入。本项目应根据“待摊投资——借款利息”科目的本年贷方发生额分析填列。
4.已摊销数:反映建设单位自项目开工到本年末止已经摊入交付使用资产价值或核销的待摊投资额。
(三)表内和表间平衡关系
1.表内关系:(1+2+3+4+5+6+7+8+9+10+11+12-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行=32行。
2.表间关系:32行“累计数”-33行“累计数”=01表12行年末数。
六、基建借款情况表
(一)本表内容
本表反映建设单位年度各种基本建设借款的借入、归还、转入资本金及豁免等情况,用以检查年度基建投资借款计划和其他借款计划的执行情况。
(二)主要指标解释
1.商业银行投资借款:反映建设单位借入的商业银行发放的基建投资借款。本项目由“基建投资借款”科目的明细项分析填列。
2.本年贷款转资本金数:反映建设单位根据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计投资〔1996〕2801号、〔1998〕815号、财政部财基字〔1995〕747号、〔1998〕170号等有关文件规定,将相应的“拨改贷”等借款类建设资金本、息余额转为资本金的数额。
本项目根据有关科目的年末余额分析填列。
(三)表内和表间关系
1.表内关系:1栏+(2+3)栏-(4+5)栏-(6+7)栏-(8+9)栏=10栏;1行=(2+3+5+8+9+10+11+12+13+14+15+16)行;3行≥4行;5行≥(6+7)行;17行≥18行;(1+17+19+20)行=21行。
2.表间关系:10栏1行=01表57行。
七、主要指标表
(一)本表内容
本表主要综合反映建设项目的总概算情况,包括基建计划投资、实际支出、资金结余、以及建设资金各项来源渠道等内容。本表由年度财务核算的各有关总账、明细账以及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资料分析填列。
(二)主要指标解释
1.国有资产总额:反映建设单位年末占有的国有资产总量。包括累计基建拨款、国有项目资本、国有项目资本公积及上级拨入资金、国有留成收入的年末余额。
2.累计基建拨款:反映建设单位从项目开始建设到本年末止的国家各项基建拨款的累计金额。本项目根据“基建拨款合计”的年末余额填列。
3.国有项目资本:反映建设单位项目资本中属国家及国有企业、单位投资形成的部分。本项目根据“项目资本”的年末余额分析填列。
4.国有项目资本公积:反映建设单位项目资本公积中属国家及国有企业、单位的部分。本项目根据“项目资本公积”的年末余额分析填列。
5.国有投资形成的交付使用资产:反映建设单位当年交付使用资产中由基建拨款、国有项目资本、国有项目资本公积形成的部分。本项目由“交付使用资产”科目的年末余额分析填列。
6.国有投资形成待核销投资:反映建设单位当年核销资产中由基建拨款、国有项目资本、国有项目资本公积形成的部分。本项目由“待核销基建支出”科目的年末余额分析填列。
7.国有投资形成的转出投资:反映建设单位当年转出投资中由基建拨款、国有项目资本、国有项目资本公积形成的部分。本项目由“转出投资”科目的年末余额分析填列。
8.上级拨入资金:反映建设单位收到投资单位(主管部门或企业)投入的供建设单位组织管理基建活动使用的资金余额,本项目由“上级拨入资金”科目的年末余额填列。
9.国有留成收入:反映建设单位年末各项留成收入中属国有的部分。管理经营性项目的建设单位,在项目资本中有非国有法人单位投资时,按比例给予计算扣除。本项目由“留成收入”科目的年末余额分析填列。其他各项指标仍按2000年的口径填列。
(三)表内和表间平衡关系
1.表内关系:1行=(2+4)行;2行≥3行;9行≥10行;14行=(15+19+25+29+30)行;15行=(16+17+18)行;19行=(20+23+24)行;20行≥(21+22)行;25行=(26+27+28)行;31行=(32+33+3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